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最新报告称,1月票据融资显着增加主要还是支持了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通过票据融资成本显着下降。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结构优化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贷款投向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向中长期贷款方向加大力度。
周四刊登在中国金融时报的该报告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既要防止货币条件过紧引发风险,也要防止大水漫灌加剧扭曲和积累风险,对信贷增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套利”和资金“空转”等行为时刻保持警惕。
报告解释说,1月票据业务增长较快有其客观原因:一是票据贴现利率下行,企业通过票据融资的意愿增强;二是随着票据流转加快,票据在解决账款拖欠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三是季节性因素;四是从历史经验看,信贷恢复时往往会出现票据和短期贷款先恢复、中长期贷款逐步增长的情况。
央行日前公布1月金融数据显示,票据融资显着增加,表内票据融资和表外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新增5,160亿元和3,786亿元,二者合计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19.3%,较去年同期上升13.5个百分点,引起市场的关注。
报告称,“中长期项目从立项、批复到投资需要一个过程,银行对中长期贷款发放更为审慎,对抵押品的要求也更高,而票据融资更为便捷,融资主要基于贸易背景而非抵押品,融资主体为小微企业,其决策‘船小好调头’,数量增长上更容易‘春江水暖鸭先知’。”
从宏观上看,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进行套利不是普遍现象。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票据贴现利率绝大部分时间都高于结构性存款利率,不可能进行套利。近期,银行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带动票据贴现利率走低,与结构性存款利差有所缩小,除个别时点外,总体上没有出现倒挂。
金融时报同日刊登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采访称,总的来看,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既有季节性因素影响,也有去年表外融资大幅下降后的恢复性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正在边际改善,既支持了实体经济,又改善了市场预期,而且当前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名义GDP增速是基本匹配的,不是“大水漫灌”。
受企业贷款以及票据融资大幅飙增的推动,中国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增量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周三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称,降准信号发出后,社会融资总规模上升幅度表面看比较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主要是票据融资、短期贷款上升比较快。这不仅有可能造成“套利”和资金“空转”等行为,而且可能会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来源:路透中文网 2019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