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叶海生称,当前中国外债规模可控,结构不断优化,总体风险可控。未来,外汇局将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在有效利用外债资源的同时,积极防范外债风险。
而目前中国短期外债规模占比达到65%(高峰时曾达到78%),远远超出国际公认安全线(25%)的标准。中国金融杂志官方微信刊登其撰文指出,针对“短期外债占比很高,风险很大”的说法,应当从多角度客观审视。
相较于同等经济规模国家,目前中国外债总体规模还是偏低;而在统计方法上,贸易信贷等被动型负债统计在短期外债项下,而贸易信贷又因中国是贸易大国其规模比较大。这样在计算短期外债占比时,分子(贸易信贷等短期外债)比较大而分母(外债总规模)比较小,必然会导致占比较高。
“此外,因贸易信贷、非居民存款等一般无需购汇偿还,短期外债偿还风险也较小。”文章称。
对于“外汇储备中一半以上是外债”的说法,他认为,单从外债统计角度看也是子虚乌有,实际上,真正需要以购汇资金偿还的外债规模非常有限。
而对于“外债统计不全面,没有将中资海外机构发债统计进来”的说法,他解释称,目前的外债统计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等最新国际标准,以“居民”(或称之为“境内主体”)原则来统计的,而中资海外机构是“非居民”(属于境外注册的机构,或称之为“境外主体”),其对外负债按照居民原则不应被纳入外债统计,因此中国外债不存在统计不全面的问题。
此外,从相关跨境资金流动看,中资海外机构境外发债资金不能直接回流境内(若其以借款形式贷给境内主体使用,必然会统计在外债里),其债务偿还也不直接涉及境内主体,债务风险主要由境外主体承担。当然,对于中资海外机构的债务最终风险可能会传递到境内机构这个问题,外汇局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和监测。
他还强调,目前中国主要外债风险指标均在国际公认安全线以内,外债整体风险可控,外债可持续性仍存在较大空间。
2018年末,中国外债负债率为14.4%,债务率为74.1%,偿债率(外债还本付息额/货物和服务出口收入,其国际公认安全线为20%)为5.5%,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为41.4%,均在国际公认安全线以内,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整体水平。
他还提到,2018年债务证券余额上升较快,债务工具结构更趋稳定。随着中国境内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境外投资者持续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债务证券占全口径外债余额的比重由2014年末的14%持续上升至2018年末的22%,上升了8个百分点。由于债务证券为“风险共担”型资本流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外债的稳定性。
截至2018年末,中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19,652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12,716亿美元,占65%;中长期外债余额为6,936亿美元,占35%。2018年末外债余额同比增长12%。2018年四个季度,全口径外债余额环比变化分别为7.5%、1.5%、2.7%、-0.2%,增速总体趋缓。
2017年7月,配合人民银行等开通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债券通)。自2017年7月3日“债券通”(“北向通”)正式开通至2019年2月末,“债券通”项下累计成交金额达14328亿元人民币,净流入资金1926亿元人民币。
来源:路透中文网 2019年4月17日